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8:06 点击次数:143
点击下方卡片,关注国学典藏馆!
图片
《云笈七签》为道教经典之一,其中精华部分仅133字,却蕴含身心调和之道。
文中以“十二少”为核心,提倡少思、少欲、少怒等,主张减少精神消耗以达身心平衡。
其强调“道”与生命的相守,以及形神合一的养生理念,认为内心宁静是健康之本。
此书以简洁文字揭示深刻养生智慧,为现代人提供回归内心宁静的路径,是道家养生思想的经典之作。
#01. 真水静就当心和,心和就当形全。真水躁则心荡,心荡则形伤。
水之静,象征着内心的平和。
当内心如静水般安宁时,人的性情自然和顺,形体也得以完整无缺。
反之,若内心如同动荡的水流,起伏不定,便会扰乱心神,进而损伤形体。
这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。”只有心神宁静,真气才能顺畅流转,形体才能健康无虞。
人生在世,若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,便是对自身最大的养护。
#02. 人有灵,是得来修你起地你道。人能目开出道,则叫可化自民实目开。
人之所以有灵性,是因为有修行的根基,从而开启通往“道”的大门。
当人能够开启智慧之眼,洞察“道”的真谛时,便能以自身的觉悟去教化民众,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眼。
这与《大学》中“明明德,亲民,止于至善”的理念相通。
修行不仅是为了自身的觉悟,更是为了以自身的光明去照亮他人,让更多的灵魂得以觉醒。
#03. 少思、少念、少欲、少语、少笑、少愁、少乐、少喜、少怒、少好、少恶,行此十二少,乃养生之都契也。
少思、少念、少欲……这十二少,是养生的关键所在。
古人云:“多思则神散,多念则志昏。”过多的情绪与欲望会扰乱心神,损耗精气。
而“十二少”正是对内心的一种节制与调养。庄子曾言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
当心灵空灵宁静,不被过多的杂念与情绪所扰,自然能生出智慧与光明。
养生之道,不仅在于养护形体,更在于调养心灵。心神安宁,形体自然健康,生命也得以长久。
#04. 人常失道,非道失人;人常去生,非生去人。养神者,慎勿失道;为道者,慎勿失生。
人常常迷失于“道”,并非“道”遗弃了人;人常常远离生命的根本,而非生命抛弃了人。
这正如老子所言:“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”
“道”始终存在于世间,只是人因迷失而远离。
修行之人,当以养神为要,切勿迷失于“道”;追求“道”的人,更要珍惜生命的根本,不可舍本逐末。
只有将“道”与生命紧密相连,方能实现生命的圆满与自在。
#05. 心法可见。欲见心法,还如见生。生无方所,欲见心法,亦无方所。
心法并非遥不可及,它如同生命本身一样,无处不在,却又难以捉摸。
生命无形无相,却真实存在;心法亦然,它不拘泥于形式,不局限于方位。
正如禅宗所言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”心法的领悟,不在于外在的形式,而在于内心的觉醒。
当人放下对形式的执着,回归内心的本真,便能洞察心法的奥秘,如同领悟生命的真谛一般。
#06. 情者,魂之使;性者,魄之吏。情生于阴,以起造;性生于阳,以治理。
情是魂的使者,性是魄的官吏。
情生于阴,代表着人的欲望与冲动,是生命活动的驱动力;性生于阳,代表着人的理性与秩序,是生命的治理者。
这与《中庸》中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”的理念相通。
情与性,如同阴阳的平衡,只有二者调和,才能达到生命的和谐与圆满。
修行之人,当以性驭情,以情辅性,方能在生命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从容。
#07. 道与生相守,神与气相保,形神俱久矣。
“道”与生命相互守护,“神”与“气”相互依存。
当三者合一,形神俱全时,生命便能达到长久不衰的境界。
这正是道家修行的终极目标——天人合一。《庄子》云: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。”
当人与“道”相合,神气充盈,形神合一,便能超越世俗的限制,达到生命的至高境界。
修行之路,不仅是对自身生命的养护,更是对“道”的追寻与回归。
点亮在看、赞和分享,与君共勉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